王石:小汽车GDP还是公共交通
  导读: 每一个产业的GDP都与环境有着相悖的密切关联,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每一个行业都引发国家的深思。

  雪覆盖的长春机场。

  停车场停满了小汽车,绕圈子寻停车位。停车位跟不上乘客增加量啊。

  飞机上读文章:“小心汽车社会压垮中国”。

  中国早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

  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都成了“停车场”。我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节约用地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耗费土地资源的“汽车轮子上的国家”?

王石:小汽车GDP还是公共交通

王石:小汽车GDP还是公共交通

  第二,能源的制约。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超过50%的水平,按2020年预计13.4亿人口计算,中国将保有6.9亿辆汽车。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这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我们向汽车社会迅跑的制约。

  第三,环境制约。汽车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我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6.9亿辆,就意味未来废弃排气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美国号称“汽车轮子上的国家”,造就了一个“没有汽车,简直无法出门”的汽车社会。过度依赖汽车出行造成了“水桶腰”、“腿脚弱”、脊柱退化、过度肥胖等“汽车综合征”。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小汽车家庭普及率被低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5年城镇家庭汽车普及率仅为3.4%,去年为4%,我们认为这些数据明显低估。因为乘用车保有量中公车的比重仍然相当大,估计仍在50%以上,而公车从使用的角度看,与私人汽车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两者存在很强的替代关系。粗略估计,中国城镇家用汽车普及率由20%到60%也要10年左右的时间。2011年前后中国汽车工业将进入规模化的高成长期,即第二浪加速增长阶段。2021年〜2022年前后开始调整并为进入第三浪高增长做准备。按2021年城镇家用汽车普及率达60%计算,届时城镇人口总规模将达到8亿人左右,那么,城镇乘用车的保有量将达到1.6亿辆,是现有乘用车保有量的10倍,年递增17%。

  在日本,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东京等大城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人们普遍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车族”倾向于少开车或不开车,尽量选择附近的商店进行购物,以致远离住宅区的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者惊呼“‘汽车社会’在日本消失了”。其实,汽车社会在日本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增高了开车出门的门槛,降低了以拥有豪车显摆身份的兴趣。欧美日这些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动向,值得我国深思。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



您看完本文共用了秒,分享至 则只需1秒
进入TARGET致品网新浪微博
进入TARGET致品网腾讯微博

        关注TARGET致品网官方微信公众账号“luxtarget”后,您可以分别回复关键词,王石、万科、房地产、小汽车GDP、公共交通、制约,获取更多相关微信。

 您可能还有兴趣的内容:
  • 毛大庆:与自己赛跑
  • 冯仑:创新天空
  • 王石:在不丹找幸福
  • 冯仑:天下英雄零落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