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腕表之争
虽然超薄之争早在怀表时代就已经呈现出激烈的态势,但随着1940年代起腕表逐步取代怀表,争相研发超薄腕表机芯也成为大生产商博弈的领域。1957年,Piaget推出了厚度仅2毫米的手上链机芯9P,引发了更多机芯供应商投入竞争;1960年,又是Piaget,率先把自动上链机芯的厚度降低到2.3毫米,12P成为很多高级腕表的动力来源。
之后,赢得锦标成为了超薄之争中更重要的目的,Concord和Jean Lassale等品牌把机械机芯的厚度带到了1毫米左右,其中创立于1976年的日内瓦钟表公司Jean Lassale在1976、1977年连续创下手动超薄腕表及机芯(Calibre 1200)、自动超薄腕表及机芯(Calibre 2000)的世界纪录。
直到1990年代末期年,超薄仍然在人们心目中代表了优雅和精致,尤其在高级钟表领域,从Patek到Vacheron,直径不到35毫米的超薄金表依然是销售主力。Panerai给表坛注入新的气息,Rolex全线出击横扫全球,钟表业成为“新、奇、贵”的恐龙乐园。2008年的金融危机,宛如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灭绝了,曾经招摇过市的体型巨大的产品迅速失去吸引力。本分、经典、复杂、含蓄的传统风格倔强地行进在市场前列,人们重新燃起对超薄的企望。
2010年,还是Piaget,以当年12P为基础,推出了2.35毫米厚的1208P,续写超薄自动机芯的传奇。当然,人们熟悉的Jaeger LeCoultre、Frederic Piguet、Lemania等机芯行家都有超薄佳品问世,超薄再次引领钟表潮流。
超薄是一种复杂功能
在钟表复杂功能定义的描述中,从没有把超薄列为其中之一。然而,每当我和Vallee de Joux的独立钟表匠们谈起超薄表的装配和调校时,他们都会如释重负地表示:好在1990年代的超薄潮流没有继续,不然很多杰出的钟表匠都会被繁重的工作拖累,无暇顾及新产品的开发或研发。因为,一只手上链小三针基本款的机芯,装配的时间几乎等同于带有全日历模块的常规机芯,而且完成5方位的调校所花费的时间更长,时常会遇到在某一方位无法调校到所需的精度,必须将表拆开重装的情况。
不过,要实现超薄的机芯结构,在构造上肯定要有得有失。以Audemars Piguet今年推出的Royal Oak 39毫米超薄款为例,该表采用的2121机芯是极少数从1970年代沿用至今仅经过小改进的超薄自动上链机芯,总厚度为3.05毫米,是最薄的中心转子自动机芯之一,也是极少的被Patek、Vacheron 和AP同时使用的优质机芯,原始设计来自Jaeger LeCoultre。为了减低厚度,其自动上链的转子无法采用中央滚珠轴承,转而发明了一个在四只红宝石滚轮上旋转的金属环作为转子支架;同时,发条盒仅有一侧装有宝石轴承。这些独一无二的构造使得装备2121的Royal Oak成为玩家追逐的目标,尤其是今年,2121机芯的“皇家橡树”,在拍卖会上都能超越估价成交。
超薄表与中国风格
所谓中国表、中国风格表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出初,如果你说中国表“Montres chinoises”,就是专指采用中心秒针工字轮刻花机芯,装备珍珠边彩绘珐琅表壳的镜像对表为标准的,由瑞士生产,经过伦敦贸易中转进入中国表。今天人们所说的中国表,更多是指在中国市场较为畅销的款式,譬如很多行业中人习惯把三针简单款超薄表称作中国表。
个人认为这完全是个偏见。我经常和集团的同事们一起参与德国、美国的钟表经销商会议,尤其是最近几年,发现欧美的经销商订购三针简单超薄款的热情绝不比国内客户低。由此看来,首先是钟表生产商出于各自的目的,主动曲解市场的需求,或刻意影响买家的口味,而乐于起哄的媒体也一拥而上。
也许三五年后,人们不会再那么随意地说“中国表”,把这一尊贵的称呼还给“Montres chinoises”—那个两百多年前中国市场曾傲视一切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