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前,实业家卢作孚为社会做了很多事情。在他辞世后,人们发现他连房子都是租的别人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做了那么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最近十年,中国大陆才发育出新的现代公益。直到四年前,一部关于私募公益基金的法律出台,才允许个人出钱组建一个基金会,聘请专业人士来运行。这是最近十年才出现的事。
目前中国民间的公益基金会有将近两干多家,发展非常快。它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非常大。比如阿拉善SEE,这是一家关注并资助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基金会,它集合了中国民间三百多家企业家的财力,对草根环保组织进行资助。可以说,在中国,三分之二的民间环保组织都得到过阿拉善的资助。还有壹基金,它是中国最大的民间救灾机构,也是在每一个灾害现场见得最多的民间机构。还有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它是全球最大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助机构,一年可以完成一万例贫困先心病儿童的救治。它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平台式救助模式,即搭建一个救助平台,鼓励社会捐一万、地方政府配套一万,家庭分担一万元,这样一旦发现贫困先心病患儿,就可以马上送到医院做手术。事实上,各家基金会都有自己的模式。当然,这些民间基金会的成长,也都得到过国际慈善机构经验的滋养。比如阿拉善SEE,最初王石当会长时,我们都去美国访问过,去拜访过洛克菲勒基金会等专业机构,学习他们专业的基金会管理模式。此外,也去了英国学习交流。
冯仑:企业家的济世情怀
心怀梦想,才能心系他人。中国企业家的济世情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在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话,叫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里包含两个标准,一个是低标准,如果你能力不够,那就管好自己,别生事,别惹事;一个是高标准,你能力够好,那你就可以帮助更多人、做更多的事。中国很多企业家都熟悉并了解这句话。但这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要求,公益组织一旦成熟后,还会由道德层面的要求转为追求更高理性层面的建设。如果说“有使命+有价值观+有愿景=有理想”的话,那么中国企业家大多还是属于理想主义者。中国企业家这样的理想主义,对中国的渐进式发展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的理解是:做生意吧,只做一次,结果做得很成功,已经证明了自己,那他就可以完全转型了。现在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是两件事都要做,即大部分时间赚钱,大部分时间捐钱做公益,这非常辛苦。因此,企业家们也希望有一天能从压力最大的商业前线,转向公益事业,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