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耳边老有家长和我唠叨孩子上学的苦恼,中学生、小学生都有。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上小学了,好不容易熬到孩子进入中学,本以为应该轻松的日子却反而更紧张了,孩子上学跟打仗一般,下学和熬鹰一般,家长和孩子一同愁眉苦脸。
其实老师也愁眉苦脸,一方面全社会要求给孩子们减负,另一方面全社会要看升学率,尤其是名牌学校的升学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由田径场移到了学校教室,孩子们每天除了写作业几乎无他事可做,不是无事可做,而是无时间去做他事。
孩子们积攒的特长比如绘画、音乐等等,进了中学成了摆设,每天夜里12点之前能把作业做完就烧高香了。周末两天连屋都不能出,除了补个懒觉,就是没完没了的作业,而老师再三再四地嘱咐家长,要起到监督作用,并告之这都是为了孩子。
马未都:减负
我有一个朋友,说话直来直去。女儿考了全班第一,在全班到齐的家长会上,老师让她上台讲几句心得,她上台就说,没别的,每天晚上先打一顿,孩子不可能自觉,这么多作业谁看了都头疼。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听了都不言声,心里苦啊!
“年年减负年年负,岁岁出招岁岁遭”—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界长期顽症的一个写照。从根本上说,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使然。只要应试教育的观念与体制尚在,减轻“过重学业负担”只能是一句空话。“减负”不是单纯技术性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行政问题。但这不等于说,学校和教师层面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恰恰相反,它属于一线教师专业判断的范畴。教师应当而且可以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统筹设计,包括质与量的控制与总量的控制、类型平衡、学科平衡来展开系统开发。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就在于如何借助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清除“应试教育”的毒瘤。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则在于如何通过“练习”的系统开发,把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动物训练的层面提升到真正人性的高度。
这种来自社会的负担本来应该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共同承受的,要靠这二者的合作来达到最好的效果。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走得太远甚至太偏了,很可能超出了正常知识系统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将原本作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和对个人能力高低作出判断的考试手段作为了目的,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考能力的提升,其结果就是给学生施加了超出其正常担当的更重的负担。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求孩子(特别是“80后”以来的独生子女们)早在中小学求学阶段就得开始谋求通过升学考试过程赢得自己未来的前途,甚至担负起家庭荣光的责任,这也给学生负担加上了一块块更重、更持久的砝码。
我们教育的竞争可以说残酷。估计全世界这么上学的,连家长都得捎上的,恐怕中国独一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减轻负担,目前就是一句空话。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如不改变,让老师给学生们减负,让校长给老师们减负,让教育部给校长们减负,让全社会给教育系统减负,只能是一句大空话。如果总是空话,还不如不说。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